(二)交通运输清洁行动。
3.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到2025年,全省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过150万辆,努力建成3000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制定新能源汽车替代激励政策,除特殊需求的车辆外,各级党政机关新购买公务用车基本实现新能源化,各地城市建成区新增或更新的公交车、环卫车、巡游出租车和接入平台的网约出租车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到2025年,除应急车辆外,全省公交车、巡游出租车和城市建成区的载货汽车(含渣土运输车、水泥罐车、物流车)、邮政用车、市政环卫用车、网约出租车基本实现新能源化。国有企业原则上全部使用新能源或国六排放标准货车运输,场区内全部使用新能源或国三排放标准以上非道路移动机械作业。航空港区示范推进公共领域车辆全部新能源化,在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物流园区等重点区域推进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财政厅、生态环境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商务厅、事管局、省政府国资委按职责分工负责,各省辖市政府和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管委会负责落实)
4.加快推进“公转铁”“公转水”。加快工矿企业、港口、机场、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建设。新建及迁建煤炭、矿石、焦炭等大宗货物年运量150万吨以上的物流园区、工矿企业,原则上接入铁路专用线或管道。推进周口港、信阳港等内河港口和航空港区铁路专用线建设。到2025年,省内水路货运量突破7000万吨,集装箱公铁、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5%以上,力争全省公路货物周转量占比较2022年下降10个百分点,火电、钢铁、石化、化工、煤炭、焦化、有色等行业大宗货物清洁运输比例达到80%以上。(省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厅牵头,省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公司配合,各省辖市政府和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管委会负责落实)
(三)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行动。
5.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打造沿黄百万千瓦级高质量风电基地,有序推进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建设郑汴洛濮氢走廊和郑州、开封、濮阳、周口4个千万平方米地热供暖规模化利用示范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到16%以上,外电入豫能力达到1600万千瓦,外引输气能力达到200亿立方米,“十四五”期间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2000万千瓦以上。(省发展改革委牵头,各省辖市政府和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管委会负责落实)
6.优化煤电项目布局。关停规模小、煤耗高、服役时间长、排放强度大的燃煤机组,等容量替代建设支撑性煤电项目,2024年年底前关停整合30万千瓦以上热电联产机组供热合理半径范围内的落后燃煤小热电机组(含自备电厂),稳妥有序淘汰供热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和散煤。推进许昌、平顶山等省辖市城区煤电项目“退城进郊(园)”。(省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配合,各省辖市政府和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管委会负责落实)